当风景如画遇上垃圾成山
每年中秋小长假、国庆七天长假,各个景区都会迎来游客人潮的最高峰。景区管理部门与游客或许都会关心景区道路是否通畅,机票车票是否一票难求,景区里是否人满为患,都会严打强制购物或商家宰客,却很少有人会关心景区内旅游垃圾会有多少,如何处理。
实际上,生活垃圾给景区带来的负面体验与麻烦还真不少:
2015年,云南梅里雪山被爆垃圾遍地。迪庆州梅里雪山景区管理局于10月15日开始,组织了为期12天的清洁卡瓦格博外转经道活动,清出各类生活垃圾150吨,被迫就地焚烧处理。
2016年,北京房山河北镇将军坨景区内爆出垃圾山,镇域内产生的三万吨生活垃圾无处处理。
2018年,网友爆出茶卡景区每天产生12吨生活垃圾无处处理,“天空之镜”变成垃圾湖。
而在今年的中秋赏月活动中,三亚海滩一夜间清出生活垃圾44吨,据三亚景区的官方数字,每年中秋当夜三亚海滩都会有40~50吨的垃圾产生。
近年来全国各地景区的垃圾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2016年有两家5A级景区还因为垃圾处理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被摘牌。这些垃圾一方面给游客带来了负面的感官与体验、破坏了景区的美景。另一方面在游客走后,给景区当地居民也带来了大麻烦。由于景区往往处于海岛、山区或水系发达的地区,垃圾运输不便,于是当地往往找一个无人的山沟或水塘一埋了之,久而久之垃圾恶臭与渗滤液会对景区的空气与水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景区垃圾处理为什么那么难?
景区垃圾处理最大的问题在于垃圾运输不便。有道是有山有水方成景,我国绝大多数的景区都是依山傍水而建,本身交通就受山体水系的阻隔不太方便。景区的交通也优先考虑游客的进出方便,垃圾运输就更要往后排了。以海岛景区为例,海岛上遗留的旅游垃圾生活垃圾基本上都要靠专门的垃圾运输船只通过专门的转运码头转运到陆地进行集中处理,耗时耗力费用高昂。而梅里雪山或西藏地区这样的景区,由于没有专门的公路,景区内的垃圾只能靠人背马驼来外运。景区的交通特性决定了景区旅游垃圾应该尽量就地分散式处置。
景区垃圾主要是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如果进行填埋或生物质沼气再利用,难免会产生各类的气味恶臭,填埋或沼气化产生的垃圾渗滤液也会对景区的水体产生污染,这种污染往往会导致景区水体富营养化或高盐化,迅速黑臭。因此景区生活垃圾就地填埋也不适合。
目前景区很多采用就地焚烧或焚烧发电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可以快速实现垃圾减量化,但是现在的生活垃圾焚烧很容易产生二恶英、烟雾、pm2.5等问题,这在景区也是大忌。同时景区垃圾量受旅游淡旺季影响严重,以海南某岛为例,旺季每天旅游垃圾有近200吨每天,淡季仅30-50吨。焚烧发电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供电也非常不稳定。
分散处置+碳化热解解决景区垃圾问题
根据德国与日本等国的垃圾处置经验,最适合景区的是分散式固废碳化热解处理设备。分散式处置免去了垃圾运输的成本效率之痛,碳化热解可以实现垃圾快速减量90%以上,同时可以消除垃圾填埋恶臭与垃圾渗滤液的问题,而双气氛热解取代直接焚烧又可以避免二恶英、烟雾、pm2.5等问题,垃圾热解产生的可燃气体还能用于景区发电。目前这一类设备已经应用安徽天柱山、青海茶卡、云南等多个景区。
以安徽潜山市官庄镇为例:官庄镇位于5A级景区天柱山周边,是安徽天柱山古民俗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由于潜山市垃圾填埋场容量有限,原来官庄镇的生活垃圾需要长途运输近百公里到潜山市外处置。当地政府通过引进中泰环境(872755)10吨/天的中泰3.0小型化固废碳化热解处理设备进行分散式处置试点,实现了减量90%,残渣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置,解决了垃圾外运的高昂运输成本,同时实现垃圾热解后无飞灰、二恶英等问题。
据主持该项目的中泰环境(872755)下属中泰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小型化固废碳化热解处理设备处理能力在5~100吨/天不等,特别适合海岛景区、山区景区等需要分散处置的地区。通过碳化热解炉将垃圾热解为可燃气体、焦油进入二燃室,尾气在二燃室内燃烧,温度能达到850℃以上,抑制二恶英的产生,再通过余热回收、吸附净化、布袋除尘器彻底解决烟气问题。设备垃圾处理范围广,无需分选,也无需配套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景区的生活垃圾通过中泰碳化热解设备处理后,既解决了填埋占地、垃圾渗滤液、恶臭的问题,也解决焚烧带来二恶英、烟雾、飞灰等环境问题。同时中泰环境(872755)通过实现设备国产化,将成本控制在德日同类设备的20%~30%,极具性价比。